彩礼的前世今生:从周朝“纳征”到现代婚俗争议
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彩礼。你知道吗,彩礼这习俗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时期,婚姻礼仪就有了“六礼”的说法,其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里的“纳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彩礼,那可是婚约正式生效的标志啊。
不过那时候的彩礼和现在可能不太一样。西周时期,人们甚至可以用大雁作为彩礼,更看重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经济价值。早期官方对聘金数额还有规定,比如周礼中要求“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也就是五匹黑色的缁帛,这数量还蕴含着吉祥数字和成双成对的寓意。
说到彩礼的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可真不少。它不仅是??婚姻公示和公信力的载体??,还是区分妻和妾身份的重要标志。彩礼也被视为一种“婚姻偿付”,即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损失劳动力的经济补偿。同时,它也是两个家庭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代表着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女方的尊重。
现代彩礼的意义变迁:从“合二姓之好”到“甜蜜的负担”
到了现代社会,彩礼的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民法典采取法律婚主义立场,婚姻的公示和公信力主要通过登记制度来体现,彩礼??失去了作为定婚标志的法律功能??。一夫一妻原则的确立也让彩礼不再具有区分妻妾身份的作用。
但彩礼的情谊功能仍然存在。它现在更多地代表着两个家庭对婚姻的认可与祝福,以及对新婚小家庭的亲情馈赠。在很多地方,彩礼作为一种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载着婚姻承诺的象征意义,??体现着男方对女方及其家庭的尊重与心意??。
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8.88万元、12.88万元、16.88万元……彩礼金额节节攀升,还衍生出各种名目,如端茶钱、“五金”钱、过门钱、改口费等。这些高额彩礼已经??背离了婚姻的本质??,成为许多年轻人“闻婚色变”的原因。
高额彩礼的背后:多重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高额彩礼的现象呢?这里面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农村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24年)》,2023年河南省20—24岁适婚年龄男女性别比为115.9∶100,高于正常值。加上很多适婚女性选择到城市读书、就业和定居,进一步推高了农村适婚性别比,让农村适婚男性陷入“竞价式”择偶。
??攀比心理??也在推波助澜。同村别人家的女子结婚要10万彩礼,自家女儿“长得俊多了”,就要十万零八千,觉得一点都不过分——这是许多女方家长的真实心理。有些女孩的父母会把彩礼的多少当成自家女儿的身价,甚至当成炫耀的资本。
还有一些现实的经济考量。在某些情况下,高额彩礼被视为对女方父母的经济补偿,或者被一些困难家庭作为保障和改善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多元探索与共同愿景
面对高额彩礼带来的问题,各方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政策引导??方面,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天价彩礼”以来,国家连续多年关注这一问题。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继续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各地也积极开展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截至2024年初,河南省就确定了20个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
??地方实践??也有不少创新。江西省推动所有村(居)民委员会将婚俗改革要求写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白事备案制度。上海市年轻人则越来越接受务实婚恋观,去形式化,零彩礼婚礼、集体婚礼、旅游婚礼甚至不举办婚礼都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个人层面??,重要的是认识到幸福的选择权始终在男女双方手上。彩礼可以是两个家庭互敬互爱、相互认同的表现,也是夫妻相互疼惜、相互付出和信守承诺的相处之道。但如果不顾对方经济实力强行要价,就可能为婚姻埋下隐患。
结语: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其本意是美好的。它代表着祝福、尊重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理想的彩礼应该是两个家庭你情我愿、友好协商的结果,??不给任何一方造成沉重负担??。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高颖建议,我们应该让彩礼回归我国传统婚俗“六礼”中的基本功能——认同、保障与祝福。让婚姻真正始于“爱”,让彩礼真正归于“礼”。
不知道你家乡的彩礼习俗是怎样的?你觉得彩礼多少才算合适?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笔者心得??:在我看来,彩礼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金额大小,而在于其中蕴含的心意与祝福。现代婚姻的基础应该是夫妻间的相互尊重与共同奋斗,而不是物质条件的攀比。两个人一起规划未来,共同创造生活,这比任何昂贵的彩礼都更有意义。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被陈旧观念束缚,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