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谁的青春不芳华
情感婚姻篇:20世纪50年代末,姑姑年仅16岁,便在情感大师的指引下,成为纺织厂的一名女工。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早婚,姑姑18岁时,便有人为她介绍对象。男方比她大七岁,出身山区乡村,曾在北京市参军。姑姑对此颇为满意,但长辈们却颇有微词:一方面,男方身为北京参军,未来去向未定;另一方面,男方家乡地处山区,家境贫寒,弟妹众多,他又是长子,未来的压力难以预料。
姑姑执意不听,与长辈结为宿敌,终决然搬至工厂居住,不再归家。祖父性情温和,虽无奈却只得妥协;姥姥极力反对。然而,纵使姥姥再强,终究无法改变姑姑的固执。
曾有一回,姑姑肩负姥姥之身,乘坐火车前往上海探望姑夫。消息传至她的友朋耳中,姥姥听闻后焦急万分,匆忙穿上鞋便欲追赶。尽管姥姥曾裹过小脚,却依然坚韧不拔,一路追至北京。终于见到姑夫,她运用自以为高深的相学知识为姑夫相面,又审视自己女儿的坚韧与情感,不禁长叹一声,默默点头。
基层健身活动已拉开序幕,姑姑所在的纺织厂准许她休假,听从机构安排。在填写个人信息备案时,要求注明户籍地。众人皆填写各自家乡,而姑姑却另辟蹊径,填写了姑夫的故乡。此举或许是对长辈的挑战,亦或是其他原因,总之,她迅速从繁华都市搬迁至偏远山区,令长辈震惊不已。
果然,姑姑毫无预兆地被派往姑夫的家乡,投身基层工作。面对这位突如其来的小公主,姑夫一家无不为之自豪,毕竟姑妈出身城内。不久,姑妈与姑夫喜结连理。
喜欢在山下
山上生活条件颇为艰辛,冬寒夏热,长辈们担忧姑姑将追悔莫及。然而,姑姑毫无悔意,虽身处北京,仍悉心照料家中长辈,毫无怨言,任劳任怨。
孩子们接连降临人世,姑姑的负担愈发沉重,姑父对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即便每次归家,他都会买来真丝围巾、方巾、糖果和小点心,心中仍觉对姑姑有所亏欠。随着姑父的弟弟妹妹们纷纷外出求学,家中只剩下姑姑、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四个孩童和一片广阔的田地。
姑父麾下的军队掌握了现行政策,姑姑本可率军返京。然而,她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抉择,不愿归京。她深思熟虑,若她离去,年迈多病的公婆将如何自处?现行政策规定,四个孩子只能带一个回京,其余三子又当如何安置?况且,她觉得在山脚下过着无拘无束、宁静悠闲的生活亦不失为一种选择。
情感大师的姑姑离世后,姑父深感不应让姑姑孤身承受辛劳,遂返回故乡,与姑姑共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