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婚嫁民俗 > 内容

古代聘礼说法,起源是什么,六礼有哪些,象征意义如何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网络    
字号:

哎呀,说到古代聘礼啊,你们是不是也觉得现在结婚彩礼动不动十几万挺吓人的?其实古人那会儿聘礼更有讲究,可不是随便给点钱就完事的。今天咱们就唠唠古代聘礼的说法,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啥门道。

??聘礼最开始是咋来的???

我查资料才发现,原来聘礼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那会儿男方求婚送的居然是一只活生生的大雁!为啥选大雁呢?因为大雁这鸟啊,秋天往南飞春天往北回,从来不耽误时辰,象征着男女双方要信守承诺。要是男方家里条件好点,还会加一张鹿皮,让姑娘能做身皮草衣裳——那时候这可是稀罕物。

不过到了周朝,聘礼就规范多了,形成了完整的"六礼"制度。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纳征就是下聘礼的关键环节,男方得带着黑红色布匹和鹿皮去女方家。有意思的是,除了纳征环节,其他五礼都能用大雁代替,所以送聘礼也叫"委禽"。

??古代聘礼都送些啥?历朝历代有变化吗???

各个朝代的聘礼内容还真不太一样。汉代流行"聘礼三十物",除了传统的大雁布匹,还加了羊、米、酒这些吃食,寓意五谷丰登。而且从这时候起,贵族阶层开始攀比聘礼价值,《汉书》里记载王莽娶皇后居然花了黄金两万斤,真是开了奢靡之风。

唐代倒是挺有意思,虽然国力强盛,但政府反而限制聘礼规格。三品以上官员聘礼不能超过绢三百匹,老百姓就更少了。还明确规定不能用太贵重的东西,怕铺张浪费。宋代则流行起茶礼,订婚叫"下茶",结婚叫"定茶",洞房叫"合茶"。因为茶树移植就不结果子,所以用茶象征女子从一而终。

明清时期聘礼越来越货币化,普通人家都得准备几十两银子。清朝有些地方甚至明码标价,聘礼要六十四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五六万块钱。不过那时候嫁妆也丰厚,有钱人家嫁女儿陪送家具首饰,队伍能排十里地,这叫"十里红妆"。

??聘礼在古代法律里是啥地位???

说到这个,唐代法律就规定"婚礼先以聘财为信",只要女方收了聘礼,就算没写婚书,这婚事也算定下了。如果女方反悔,不仅要挨六十大板,还得把聘礼退回去。明代更严格,女方悔婚要双倍返还聘财,这简直和现在的定金条款差不多了。

不过古代法律对聘礼价值要求挺宽松,唐律说"聘财不拘重轻",哪怕只送一尺布也算数。重要的是完成纳征这个仪式,表达对婚姻的尊重。但到了后期,聘礼越来越变味,清代学者吴荣光就批评说有些人嫁女只看聘礼多少,不管女婿人品,这跟做买卖没啥两样。

??古代各地聘礼习俗差得多吗???

差别可不小!京津地区分"小定"和"大定",小定送四盒礼,大定要准备衣料首饰、酒肉点心。东北人更实在,"小定"礼要送鸡、鸡蛋、红糖和粉条。江浙一带重视文化气息,聘礼多是丝绸茶叶,嫁妆则讲究排场。湖广地区先下"小聘"送金戒指槟榔,结婚前再送"大聘"。

??聘礼背后的象征意义才是精髓??

古人准备聘礼可不止是凑东西,每样都有说法。比如梳子代表"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尺子寓意衡量幸福,镜子祝愿婚姻圆满。这些物件虽然不值钱,但承载着对新人美好生活的期盼。反倒是现在有些人只盯着彩礼数额,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好寓意都丢光了。

我个人觉得吧,古代聘礼最初是为了表达诚意和祝福,是一种庄重的仪式。但后来慢慢被攀比风气带偏了,特别是从汉代开始皇室带头炫富,让聘礼越来越物质化。其实《唐律》早就提醒过,聘礼重在心意不在价值,可惜很多人没听进去。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学古人的智慧,把聘礼回归到本意——既然是结婚的诚意,量力而行最重要。两个人真想过日子,聘礼多少真的没那么要紧,感情好比啥都强。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热门标签